本網訊(蘇俊豪報道)近日,第十一屆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分會場 —— 天府國際種業展暨第五屆“藏糧于技”院士專家大講堂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正式啟幕。這場聚焦種業創新的盛會中,四川禾嘉種業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禾嘉種業”)培育的“蜀優 730”,從全國 137 個水稻品種的嚴苛評選中突圍,最終位列 15 個獲獎品種第二,其抗倒性、病蟲害抗性、產量結構等核心指標是得到了院士、工程技術人員及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專家組成的評審團一致認可。
圖 | 大會現場
“蜀優 730”究竟有哪些能破解西南種植痛點的“真本事”?從實驗室育種到田間推廣,它又經歷了怎樣的打磨與考驗?接下來,我們就走進禾嘉種業揭開這款獲獎良種的“成長密碼”。
圖 | 榮譽證書
記者:獲獎品種在抗倒性、穗粒數、病蟲害抗性等關鍵評選指標上表現突出,能否具體介紹其核心優勢?這些優勢是如何針對性解決四川及類似生態區水稻種植的痛點的?
禾嘉種業副總經理陳軍:從核心優勢來看,“蜀優730”在抗逆性與品質產量上各有亮點。抗倒性方面,“蜀優730”在云南芒市的田間驗證中展現出強勁實力 —— 相鄰地塊其他水稻品種因倒伏嚴重近乎絕收時,“蜀優730”僅出現輕微感染,植株長勢穩定,有效抵御了復雜地形下的倒伏風險;病蟲害抗性上,“蜀優730”針對性應對西南地區高發病害,白葉枯病大面積爆發時,憑借強抗病性順利度過病害期。
產量與品質層面,“蜀優730”同樣表現亮眼:在云南德宏州的田間測產中,實現“優質與豐產兼顧”,展現出高產潛力。米質達到國標2級米,自帶自然香味,食味評分更是高達 86分,滿足市場對優質稻米的需求。
圖 | 蜀優730
西南丘陵區多梯田、地形復雜,強抗倒性能讓“蜀優730”能適應復雜地塊,減少風雨天氣導致的減產損失;四川多雨高濕的氣候易誘發白葉枯病、稻瘟病,“蜀優730”的白葉枯病抗性,降低農戶“因病減收”風險;而高產特性與優質口感的結合,更打破了“優質不高產、高產不優質”的行業困境,為農戶帶來“穩產 + 優價”的雙重保障。
記者:從品種立項到最終培育成功,大概經歷了多長時間?培育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技術難點是什么?團隊是如何突破這些難點的?
禾嘉種業副總經理陳軍:“蜀優730”獲獎品種的誕生,歷經了漫長而嚴謹的培育周期。從品種立項到最終通過審定、具備推廣條件,耗時 7~8 年以上,全程涵蓋親本哺育、品種組培、多輪田間試驗,以及嚴格的國家審定流程 —— 僅國家層面的區域試驗就需歷經 2 年,后續還需 1 年生產試驗,確保品種在不同生態條件下的穩定性與適應性。
培育過程中,“蜀優730”曾面臨一道關鍵技術難題:低產問題。據企業技術團隊介紹,該品種培育前期,種子畝產長期停留在 100~200 斤,過低的產量直接推高了生產成本,導致品種一度缺乏商業推廣價值。為突破這一瓶頸,團隊從 2022 年起組建專項攻關小組,圍繞“提升種子產量”展開多環節優化:通過親本純度提純夯實種源基礎,避免雜質影響結實率;優化花期調節技術,確保父本、母本授粉同步高效;引入專用種植機械提升田間管理精度,同時精準規劃收獲時間,減少籽粒損耗。
經過三年持續摸索與試驗,這一系列技術調整終于在 2025 年迎來突破:目前“蜀優730”的種子基地畝產較此前實現翻倍增長,解決了“高產難”問題。這不僅是產量數字的提升,更意味著品種具備了大規模推廣的商業基礎。
圖 | 證書與蜀優730合照
記者:公司在品種篩選和培育過程中,如何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,確保品種既符合專家評審標準,又能滿足農戶實際種植需求?
禾嘉種業副總經理陳軍:為讓培育的水稻良種既經得起科學檢驗,又能真正適配農戶田間種植需求,構建“國家試驗 + 企業多點驗證”的科學評價體系,從專業標準到實際應用形成全鏈條質量把控。
在國家層面,以嚴苛的區域試驗為核心,確保品種的生態適應性與綜合性能達標。培育的品種參與覆蓋長江上游云南、貴州、四川、重慶、陜西五省(市)的國家區域試驗,針對不同生態氣候帶(如四川成都平原、云南丘陵區)科學布設試驗點,歷經為期三年的系統測試 —— 前兩年開展區域試驗、第三年進行生產試驗。
而在企業層面,驗證環節更注重“接地氣”,聚焦農戶實際種植需求。待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后,聯合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、當地經銷商及種植戶,在長江上游重點區域開展廣泛的多點試種 —— 例如在云南德宏州、芒市等地的田間,通過“高校測產 + 農戶實操”的模式,讓種植戶全程參與品種管理,直觀驗證品種的抗倒性、田間適應性及管理便捷性。通過這種“專家標準 + 農戶體驗”的雙重校驗,確保品種既符合科研評審要求,又能滿足農戶“易管理、高收益”的核心訴求。
圖 | 基地照片
記者:作為獲獎企業,公司認為獲獎品種的推廣應用,能為四川糧食安全、農民增收帶來哪些具體價值?目前該品種的推廣進度如何,是否有明確的區域推廣計劃?
禾嘉種業副總經理陳軍:參考云南德宏州的實測數據,“蜀優730” 畝產量超當地主推品種5%-10%,每畝收入可達2000元左右,糧商收購價高0.1-0.15元/公斤,切實為農戶帶來“種好糧、多增收”的實惠。
種子產能的提升直接降低了單位生產成本,加之品種本身具備的強抗逆性,減少了農藥使用量與災后補種的人力、物力投入,雙重降本為農戶減輕了種植負擔。
從推廣進度來看,已完成前期籌備工作:2022—2024 年期間,通過多輪市場篩選與實地評價,明確了兩大品種的適配種植區域;2025 年正式進入重點推廣階段,目前種子已全部入庫,可滿足各地種植需求。區域推廣計劃上,除陜西外,云南、四川、貴州、重慶為核心覆蓋區域,讓良種惠及更多西南地區種植戶,為區域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。
對于禾嘉種業而言,“蜀優730”的成功,是對“國家試驗 + 企業驗證”雙軌評價體系的有力印證。未來,或將以此為基石,繼續深耕長江上游生態區育種需求,針對西南多山地、多氣候的特點,迭代更多抗逆性更強、適應性更廣、品質更優的水稻品種,讓“實驗室里的好技術”持續轉化為“田間地頭的好收成”。